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通讯领域不懈探求之路 穿越一个世纪的电波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史密斯船长要求发报员发出“cqd”的信号,“就说我们要沉了”。cqd是当时通用的遇险信号,随着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滴、滴、滴”的讯号,无线电波开始在辽远的大西洋盘桓往复,泰坦尼克号悲壮的沉没过程也就此被世人所知晓。cqd信号后来被sos信号所取代,作为世界通用的海难信号。

     巧合的是,无线电波第.一次试验成功也是在大西洋两岸的实验室完成的。不可否认,无线电波的发明人马可尼确实具有某种天赋;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大西洋对于欧洲和美洲的人具有自然的吸引力,引诱着人们去逾越这道阻隔两片大陆的天堑。横跨大西洋被看做是一种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而被广泛继承,一直到今,不少人仍以横跨大西洋为荣,比如人类每每造完一艘豪华巨舰就要尝试横渡大西洋,飞行英雄查尔斯·奥古斯都·林德伯格在1927年驾驶单引擎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从纽约罗斯福飞机场飞至巴黎勒布尔热机场,成功完成世界第.一次单人不着陆飞行横跨大西洋的壮举,同时他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天之内分别在美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的人。


     1894年,不到20岁的马可尼和长兄一道去阿尔卑斯山度假,读到德国科学家赫兹的一篇重要论文,该文详述了他如何以实验方法证明了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所说的电磁波确实存在,赫兹说电磁波以光速传播,可以穿透气体、固体、液体和真空。年轻的马可尼认为电磁波可以作为传递讯息之用,勤奋而聪明的他迅速结束假期,回到家中的实验室将这一构想付诸实施。


     马可尼成功说服了父亲,使他慷慨解囊为其购买实验器材,他的计划原本是将此发明用于意大利的基础设施,但是彼时的意大利政府无心于此,断然拒绝马可尼在意大利做试验。1896年,22岁的马可尼在失望之后来到英国。当时的英国海关人员看到他们携带了一大堆电线、电瓶、钢圈、钢管,他们的惕性不逊于现在的安保人员,这些为原始的无线电拆得七零八落,逐个严格检查。马可尼后来用了数个星期的时间重新修理组装这些试验器材。同年2月,马可尼在英国进行无线电试验,可以实现14.4公里距离之间的通讯联络,颇具商业头脑的马可尼立刻申请专利,专利号码为12039,这是有史以来有关无线电的第.一个专利。


     在英国的试验尽管成功了,也为年轻的马可尼带来莫大的盛名。他的“野心”进一步膨胀了,认为只要电力强大,无线电波足以从欧洲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在以轮船为主要越洋工具的20世纪初,从欧洲到美洲,行程通常需要一星期至10天之久。轮船一经出海即音讯全无,只有到达彼岸时才能将信息通过海底电缆传回出发点。如果船只失事,则如石沉大海,永无下落。


     当时许多科学家嘲笑马可尼,认为电波和光波一样都是直线传播,也就在二三百公里,地球作为球体,是不能传播无线电讯号的。


     马可尼在加拿大的纽芬兰建立了一座为原始的电台,用气球和风筝作为接受信号的工具——这一点或许受到了他早年的偶像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影响,同时他在英国西南角的宝窦建立了天线塔,每天以强劲信号发送3个小时的电码,这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越洋信号是简单的“s”。马可尼的无线电越洋之梦不啻是一个无法做到的奇迹,但是,当然,奇迹出现了。


     历史注定会记住这个日子,1901年12月12日,马可尼从嘈杂的声音中收到从两千五百公里以外传来的“滴、滴、滴”的声音,虽然微弱如昆虫翅膀抖动的声音,但是准确无误。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第.一次听到大洋另一边的声音。


     泰坦尼克号的灾难虽然为历史,但是获救的700余人还是要感谢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沉船的次日,各大报纸均以醒目版面歌颂马可尼的功绩。


     马可尼为电报的传送注入了新的载体,因为信息可以不通过费力地架设电缆而只需通过无线电来传送。1844年5月24日,塞缪尔·莫尔斯坐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高法院会议厅中,用激动得发抖的手,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而马可尼的无线电让莫尔斯电码终于在更为广大的舞台拥有了用武之地。马可尼的无线电技术给莫尔斯电码的传送带来了一场革命。莫尔斯于1837年发明了这种电码,由“·”和“-”两种符号组成,虽然莫尔斯是电码的发明人,但缺乏专门技术。他与艾尔菲德·维尔订立了一个协议,让后者帮自己制造更加实用的设备。维尔构思了一个方案,通过点、划和中间的停顿,可以让每个字元和标点符号彼此独立地发送出去。他们达成一致,同意把这个方案放到莫尔斯的名下——即莫尔斯电码。


     此后20世纪的历史证明,即时通讯和战时情报二者似乎各占据了无线电技术的半壁江山。莫尔斯电码很快衰落,因为其很容易被破译。人们尝试运用不同的密码来取代莫尔斯电码,二战史证明,电码转录成文字的速度可以在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丘吉尔曾说,二战中盟国的胜利,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密电码转录为英文的速度比日文要快。


     无线电报技术随着手机、网络的出现已经走向式微。然而,它们却见证了人类在通讯领域的不懈探求之路,在这条坎坷道路上走过的伟大的探寻者是不该被历史遗忘的。
 
 
 
高法院会议厅中,用激动得发抖的手,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而马可尼的无线电让莫尔斯电码终于在更为广大的舞台拥有了用武之地。马可尼的无线电技术给莫尔斯电码的传送带来了一场革命。人莫尔斯于1837年发明了这种电码,由“·”和“-”两种符号组成,虽然莫尔斯是电码的发明人,但缺乏专门技术。他与艾尔菲德·维尔订立了一个协议,让后者帮自己制造更加实用的设备。维尔构思了一个方案,通过点、划和中间的停顿,可以让每个字元和标点符号彼此独立地发送出去。他们达成一致,同意把这个方案放到莫尔斯的名下——即莫尔斯电码。


     此后20世纪的历史证明,即时通讯和战时情报二者似乎各占据了无线电技术的半壁江山。莫尔斯电码很快衰落,因为其很容易被破译。人们尝试运用不同的密码来取代莫尔斯电码,二战史证明,电码转录成文字的速度可以在程度上决定战争的胜负,丘吉尔曾说,二战中盟国的胜利,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密电码转录为英文的速度比日文要快。


     无线电报技术随着手机、网络的出现已经走向式微。然而,它们却见证了人类在通讯领域的不懈探求之路,在这条坎坷道路上走过的伟大的探寻者是不该被历史遗忘的。